beplay网站登录|主頁

党建工作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发掘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0日

beplay网站登录  郑延培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传统思政课程内容渗透到非思政课程中,实际上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一门课程都负有思政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在法学课程中发掘和导入思政元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领,对于培养法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  发掘  法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法学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简单对照,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法学专业课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这可以理解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其实质并不是一门具体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念和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

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教育领域里深刻体现为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二者必须无缝对接,共同促进。

2.法学课程是讲究逻辑性的课程。逻辑起点的正确性决定了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而课程思政最重要的是要教好学生做人的道理。如果学生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和多维视角,对事物的多面性和视角的多维性认识不够,那么他们势必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法律专业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大的意义。

3.法学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社会学科,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应当着眼于将法学体现出的严谨庄重、公平正义等专业魅力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具体讲就是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不仅将法学、法律作为谋生的工作,而且将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生活的价值追求,使学生具备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德法兼修。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做好对学生的引领和教育

以目标导向明确本课程的育人目的,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

1)思想方面的引领和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对之有思想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认同,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理论指南;

2)政治上的教育和引领,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我们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他们培养成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3)价值上的教育和引领,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内容当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精神上的教育引领,是要让学生学习和践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革命的精神、改革开放的精神。当然,要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还必须从问题入手,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入手,要把讲授的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生命体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1]

(二)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掘

每一门专业课都有特定的教育目标,教师授课要将教材的思政目的具体化,准确把握专业课教学的思政目标。

在《宪法学》和《法理学》课程,都绕不开对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讲解,该知识点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揭示中国法律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对比,将中外类似制度一一剖析对应,找出异同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讲授司法审查制度时,以美国为例,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某一部法律因违背宪法或宪法精神而无效,这一制度体现了司法权对于立法权的制衡,也较为典型地说明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我国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由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决定,我国法院没有如同美国法院那么巨大的权力。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在我国是完全行不通的。通过这个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明白中美法院的角色和地位的区别,还可以教导学生辨明法律并不是如同资产阶级法学家所说的超越于国家和阶级之上的完全独立的中立之物,而是国家意志的产物,是政治的表现;同时从现行法制分析入手,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制度的根本性安排,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这些比较说理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无法详细涉及的。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完全可以总结出诸如此类在法律和思想政治方面有着深刻交集的教学内容。

《宪法学》课程中,在讲解中国宪法实施制度时,置于课程思政教学背景下,要跟学生讲清中国宪法实施的特点和优势。阐明中国宪法实施主要是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环节把宪法的精神导入其中。换言之,中国主要是通过事前、事中把宪法的精神导入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从而保证出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这既是特点也是优势。[2]

在《婚姻法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援引实际案例,将婚姻家庭和继承法律领域的专业问题与学生的人生规划和价值实现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婚姻家庭和人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导向,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

在《民法学》课程中讲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时,也有值得挖掘的思政元素。该制度涉及我国农村改革起步阶段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较大改革仍充满活力。这一历程既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不断增长的伟大成就,也反映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为减轻农民负担,积极完善政策鼓励农民增收的事实。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立,部分借鉴了日本民法中的“永佃权”制度,但要为学生讲清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建立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与后者的土地私有制有着本质区别,加以历史问题的阐述,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和认同该项制度,增强我国的制度自信。[3]

在《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追逃追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等以及刑事诉讼法最新内容和前沿动态增加到教学中去。

在最后一学期的社会调查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或完善建议,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

三、目前“课程思政”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传统上注重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基于课程思政目的考虑,有必要改革以往的课堂教学,在规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面嵌入思政要素和因子。

(二)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优化,将思政教学目的和内容贯穿于法学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法学专业课程计划制定促进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三)以往法学专业课很少注意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设置。为此,需要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将法学专业课的思政教育目的导入专业课教材之中。每一章的教学目的要明确列举思政方面的教学目的,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教学教育的效果,要使专业课取得更好的思政效果,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科学调整和设计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等。

总之,在高等教育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课程思政的内容,使各门课程发挥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功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同时不断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深度认知,才能全面扎实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 每一门课程都负有思政的使命和责任[EB/OB]. http://www.cwu.edu.cn/zhxw/baa76a9e390b40ec8022cc746d1cee19.htm.

[2] 朱应平.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N]. 安徽日报,2019-12-31.

[3]李磊.法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进路研究——以民法学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授课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