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网站登录|主頁

党建工作
党员学习
党建动态
旗帜铸魂
党风廉政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0日

beplay网站登录    高 瑞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推动了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形成了新时代思想。高校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基地,习近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为中国提供新思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教学内容较为复杂,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此,高校需要建立起合作教育机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尝试从解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入手,着力构建两者协同育人体系的“大思政”格局,为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路

引言: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思政教育,并强调实践教学的特点。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日常知识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必然要求协同教育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趋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观念共识、团队建设和资源共享,以促进协作教育的规范化。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基本联系

(一)共同的任务目标

教育是百年计划。在近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外,各高校还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发展决定新时代的思潮。面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自然需要用新时期的思想来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课程思政”是“伟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整合、主导、标注、功利等现实问题。要优化和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动形成一体化完整的体系。[1]

(二)一致的方向功能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先理解途径和渠道,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只有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加强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到“立德、学德、教德”。教师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起者。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责任,提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指导。“课程思政”的实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发展要求和教育规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愿意接受各种新事物,但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课程思政”是以真、善、美塑造学生思想,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力军。同时,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能力和课程的思想政治属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改革现状和困境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

尽管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积极响应并贯彻对于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创新的大政方针,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学生“出勤率低”,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抬头率”低,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等消极因素。除此之外,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对于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习得与训练,而弱化乃至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思想、道德、价值等方面的自身历史维度挖掘与现实维度思考。传统意义上,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二分对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融合度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价值体系与其他学科协同性差的现实局面。这也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课程被限制在“孤岛化”的处境中。[2]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挖掘和提炼不同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隐性与显性的教育合力,这种合力既不是将原有的专业课堂牵强附会于当下意识形态格局,也不是生搬硬套去刻意突显思政课中的理论。加之由于目前以公共课的样式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单兵作战”的现象,因此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对学生价值、思想、政治、文化等具有“显性”引领作用的课程之外,我们还应“隐性”地将专业课中的内容与提炼、融合、拓展与深化后的主流价值思想相得益彰、协调同步地体现在全课程育人格局之中,有效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隐形育人元素,进一步增强德育育人的说服力及感染力,让高校专业课教育也回荡着价值共鸣。

三、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思路

(一)将专业教师融入思政队伍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感到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背景脱节。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教师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前提。目前,我校兼职班主任的专业课教师应根据当前的政治背景,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则需在积极了解专业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之外,结合专业背景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二者的结合将增强学生专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同脉的使命感,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政治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消除目前独立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感,增强其价值观。最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新方法开展新教学,引导学生对新时代进行深入分析和认识。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大学生活为基础,了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思想改造,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

(二) 以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完善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归宿

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应用教育”。只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信仰的培养,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机械式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正确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思路。在应用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其重要性也常被提及,但在实际教育运作中的地位却并不高。其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输出不明显,这是实用主义在高校的反映。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表现为“智慧的运用”,似乎是“无用的”。事实上,通过实践,它不仅可以教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还能够开展三维教育学生,让学生感觉、体验和实践,然后内化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并最终完善学生的个性和精神。

(三)建立协同育人顶层机构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往往各行其是,互不负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有时甚至出现互相干扰、争吵的现象。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试着建立一个协作的教育领导小组,建立起突破障碍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协作育人奠定一个良好的组织保证和系统教育基础。[4]

  1.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社会进入了习近平新思想的新时代,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蓝图,推动了高质量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程”是一门贯穿国家意志、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课程。因此,从思想本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习近平的新思想注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实行健全思政课程、实现立体德育育人、创新课程思政方法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建设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钟金雁.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异同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1):116-121.

    [2]武亚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难点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04):3-9.

    [3]刘云飞.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121-122.

[4]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122-124.